来源:《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纪事录》
作者:金大陆林升宝
一九六八年十月
上海知青名到吉林省安图县插队落户。(安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图县志》,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版,第25页)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下旬
吉林省梨树县开始接收上海知青。据统计,该县先后安置上海、北京、天津、长春、四平下乡知青2.55万人。(梨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梨树县志》,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版,第45页)
一九六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解放日报》通栏以《吉林人民热烈欢迎上海知识青年》为题,刊登吉林省贫下中农欢迎上海知青的社论、消息和文章。并配发编者按,表示“上海知识青年,将会在那里贫下中农的关怀教育下,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解放日报》年2月26日,第3版)
一九六九年三月一日
上海首批去吉林农村的多名知青启程前往。(《上海大批知识青年向万里北疆挺进》,《解放日报》年3月2日,第1版)
[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1-32)据统计,自年3月1日至5月10日,上海共有名知青到吉林省插队落户,主要分布在延边自治州(人)和四平专区(人)。
一九六九年三月七日
上海长白中学名知青前往吉林珲春县插队落户。(《知青·上海》年第3期,第14页)
一九六九年三月九日
首批上海知青到四平地区插队,受到5万多名群众欢迎。(四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平市志》,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5页)
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市乡办编制《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赴吉林学习慰问团编组名册》。
[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3-98)该团合计40名团员,其中团长1人(王焕超,*浦区革委会常委),*委1人(王善德,广灵中学工宣队指导员)。总团下设两个分团,其中第一分团(延边自治州)28名团员,第二分团(四平专区)11名团员。
一九六九年
吉林省珲春县接收上海知青人。(珲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珲春市志》,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3页)
一九七O年八月二十六日
《文汇报》刊登文章,介绍吉林省珲春县春化公社革委会与贫下中农,通过对上海知识青年的“再教育”,使他们“在边疆农村茁壮成长”。
[注](《深入细致的做好下乡知识青年工作》,《文汇报》年8月26日,第3版)春化公社从年冬以来,先后有名上海等地知识青年来这里插队落户。年,名知青被评为“五好社员”。一年来,知青中担任州革委会委员的1人,公社贫代会副主任的1人,大队*支部委员的3人;被推选为大队革委会委员、团支部书记的共有24人。
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上海赴吉林知青慰问团安图县小组对上海知青中“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做调查。该县石门、长兴公社现有上海知青人,其中“可以教育好子女”23人。当地对于这批知青“既不关心,又不教育,听之任之”,“只重死档案,不重活表现”。(江西省革委会办公室编印:《参阅文件》年9号)
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
静安区44所中学的余名应届毕业生,举行“奔赴吉林农村干革命誓师大会”,区委和吉林四平地区及怀德县领导参加。其中,区红卫兵*区常委6人当即被批准去吉林怀德县插队落户。(《“农村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农村”》,《文汇报))年10月11日,第2版)
一九七三年六月十九日
《文汇报》刊登有关部门对吉林省怀德县二十家子公社的调查报告。
[注](《认真做好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文汇报》年6月19日,第1版)报告显示:年以来,该公社先后接收来自上海和本县的名知青。几年来,已有17人入*,人入团,77人参加地、县、社、队各级领导班子和担任共青团、妇女、民兵等干部,还有90人担任会计、出纳、教师、赤脚医生等工作。公社为国家招工、招生、征兵输送人。现有知青名(男人,女人),其中14人已结婚成家。1年,全公社知青去掉口粮款和必要的生活费用外,每人都有结余,其中元到元的占一半以上。男青年存款最多的达元,女青年元。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
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组长王一平一行到吉林省延边慰问上海知青。(《知青·上海》年第4期,第12页)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日
上海赴吉林学习慰问团向市乡办递交《关于在吉林延吉县的九名上海聋哑知识青年情况汇报》。
[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15)《汇报》指出:该9名青年是年冬,从上海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到当地插队,后转到延吉县民*局所属的机修厂和延边制钉厂当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生活、语言、婚姻等方面遇到困难,于年上半年开始向厂领导提出调回上海的要求。后经慰问团了解,建议市乡办同意他们的要求。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赴吉林学习慰问团成员季学众、林忠明致函徐景贤,希望解决下乡知青扎根教育、培养使用、婚姻等问题。
[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59)徐景贤批示:季学众等同志来信,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请天水、纯麟、秀珍、敬标同志阅,转乡办,可以在有关简报上摘登(不登领导姓名)。马天水批示:同意摘登简报。
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上海市赴吉林学习慰问团向有关部门呈送《延吉县上海知识青年结婚户情况调查》。《调查》指出:延吉县现有上海知青人,在农村结婚88人(男34人,女54人),其中上海男女知青之间结婚54人,上海青年与当地青年结婚34人。共组成61个结婚户。
[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35)《调查》指出:部分地方对已婚知青的管理、培养使用以及生活上存在一些问题。忽视对已婚青年的管理教育,不少社队干部认为结婚后就不算知识青年了。有的社、队干部认为结婚户给他们添了麻烦,看成是掼不掉的包袱,有的抱歧视态度。住房困难:据调查,在41个结婚户中,借住插队干部空闲房间的15户;与当地青年结婚住老家房子的13户;自己购买旧房子的5户;借住生产队和社员房屋的5户;自己盖新房的2户;还有5户仍住在集体户内。缺粮户较多。有的缺1、2个月,多的缺3、4个月。缺粮的主要原因是改为社员口粮标准后不能适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