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吉林往事从巴虎屯到华业,昌邑区ldqu
TUhjnbcbe - 2021/5/15 10:44:00
治疗青春痘去北京哪个青春痘医院好 http://www.enklarediabetes.com/chaoliu/xinchao/2357.html

本文全文转载优雅的胡子文章,感谢!

“局后、新建、铁道东,我们来自铁一中……”这是一位老学长在吉林铁中老三届同学聚会时即兴赋诗的开场。作为地名,诗中的“局后”和“新建”目前尚存,可铁道东则已淡出历史。虽在延安路与四川街交汇路北有个别小区尚用“铁东”名称,但失去一个“道”字,知名度与“江北的铁东”已无法相提并论。回望历史,作为铁路火车站附近三大铁路职工住宅区之一,铁道东这个地名可谓掷地有声,其对昌邑区新地号以北地区的开发,更是起到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铁道东,顾名思义,是一个在铁路东侧的区域——铁路并非一条,而是吉林火车站北侧,以吉长铁路为主线的一组平行铁路。铁道东范围西依铁路,东到嫩江街和东新路一带,北起雾凇东路,南抵辽北路,如今这里大部分区域常被巴虎屯或华业这两个地名涵盖。

在清初时,今天延安街道辖区偏东近江处,乃是一片泽潦遍布、荆棘满地的荒野。清康熙三十一年(年),清廷调派克鲁伦河一带的蒙古族巴尔虎部落来吉林城“披甲”驻防。按当时规制,披甲驻防者为在册兵丁,发饷银。无事耕耘,有事征调。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昌邑区志》)。这些巴尔虎人在头人阿拉肯的带领下抵达吉林城,最初安置地就在城东北近江处。他们聚居成屯之地,遂被叫做巴尔虎屯,后简称巴虎屯。

伪满初期在东团山远眺松花江西岸,取自《吉林旧影》

虽然只距吉林城八里许,但这里和附近的向阳屯、钱家屯等地却长期不属于城区。宣统元年(年),清廷在巴虎屯的东侧设立由六个四合院构成的东大营,此地的田园风貌才开始有了些许改变。到了年,吉长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负责机车和车辆检修的吉林机务段在巴虎屯西侧铁路沿线区域设立(车辆段的前身验车房和平车厂也属于机务段,见《吉林市铁路运输志》)。随着蒸汽机给水用的水塔(俗称水楼子)拔地而起,货运线和机车转向线路交织纵横,客货列车轰鸣而过——巴虎屯地区终于迎来走向现代的曙光。

年11月1日大汉奸熙洽与满铁总裁内田康哉签订了一系列卖国契约,吉林省境内所有与铁路相关的权益,通通被日寇霸占。吉长铁路以东,巴虎屯以西的狭长地带也成了“铁路用地”,被侵略者纳入殖民建设的计划里。年伪吉林铁路局在局办公楼北侧,兴建了供局高级官员居住的铁安里住宅区,同时还在火车站北、铁路的东侧修建了一个安置中国铁路工人的住宅区。这个住宅区的东北角与巴虎屯出现交错,但主体还是在铁路用地范围内。因而即便是民间,也并没有将这个住宅区与巴虎屯混用,而是以其与铁路的位置关系取新名:铁道东。

年,地图上的吉林城铁道东地区

二、

初建时期,铁道东住宅区房屋排列就十分规整,70余栋房屋被同和路(今四川街北段)、富余路(今桦甸街)、惠德路(今嫩江街)、东北康路(今延安路)、大兴路分割环绕。当时住宅区内房屋均坐北朝南,红砖砌就,房顶覆盖铁皮瓦,以绿色木板封檐。烟囱处装有铁筋爬梯。房子的窗户不大,窗台很高。每栋平房居住4户,每户单独入户。室内为口袋房,进门为厨房,旁边是起居室。室内为矩形,北侧为火炕,炕上建有木制隔断板。整个铁道东住宅区内房屋式样基本一致,只在东北侧有一座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被百姓称作“大庙”,至于这座寺庙是哪位神祗的道场,已杳然不知了。

和吉林城其它道路相比,这里的道路可谓笔直宽阔,住房可谓时尚新派,远望去整个街区颇具气势。不过,作为伪吉林铁路局用来安置中国工人(主要是机务段工人)的住宅,居住条件与铁道西侧的铁安里高级住宅区相差甚远:除去东北康路为砂石路面外,其余各条道路均为夯土路,且所有道路都是利用路边阳沟排污。这个住宅区内也全部为平房,一栋楼房也没有。所有房屋也没有规划上下水,住宅区内只配套了若干公共厕所和公用自来水取水处。

纵观吉林城历史,铁安里、北宁里、铁道东的建设,应当为吉林市居民小区建设的发端。其中铁道东的建设,对吉长铁路东侧巴虎屯一带的发展,作用巨大。史载,从清末直到九一八事变前,巴虎屯一带发展很慢。到年时,巴虎屯住户仅有78户,人(《永吉县志》)。铁道东住宅区的建立,为巴虎屯一带增加了近户具有稳定收入的居民。因此也带动了区域内商业、服务业店铺大量出现。而大批在铁路系统打零工谋生者,也开始在铁道东住宅区附近安家落户,进而使巴虎屯、山东街、向阳屯一带的居民数量激增,旧有自然村落的界限逐步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消失。年8月,伪吉林市辖区外扩,铁道东一带整体被划归市属昌邑区,以“东旭町”为名正式升级为市区。

八十年代延安街道办事处,其东侧即为“下沟”

三、

吉林市解放后,铁道东铁路住宅区由延安街路北红砖平房北侧(即延安街七委),向三角线和果窖地区不断延伸。但是提起铁道东住宅区,其核心区还是特指桥洞子以东和巴虎屯地区。这里的街市格局与解放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延安路路北、临嫩江街一片空场和水楼子附近,修建了许多石头基础,三合土罩面的“简易房”,以供铁路系统无房职工居住。年1月12日,城市人民公社化时,巴虎屯街道办事处所辖四川街、桦甸街一带铁路职工住宅区(铁道东)被划归铁路人民公社,成立了铁川分社(剩余部改称巴虎屯管理区,隶属昌邑人民公社),直至年3月28日。年,巴虎屯街道办事处改名延安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就在今天延安路与嫩江街交汇口北侧。当时,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一带有个别名,叫做“下沟”。

所谓的沟是起自东大滩,转折而来的“二道江”旧水道残迹。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长长的大沟还局部存在于昌邑区东部的平房巷陌之中。从延安路和嫩江街交汇处向东,正是地势逐渐下降的大沟西沿儿。在解放后,下沟地区较从前更为热闹:以街口派出所南侧出售百货、副食品的综合商店(嫩江副食前身)为核心,对过自北向南设有有饭店和理发店。原嫩江街空场的南侧“凸”字型红砖房东侧为职工浴池,西侧是被居民叫做“小医院”的保健站(大医院的别称)。空场附近的“大庙”被改为幼儿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在外缘渲染着“下沟”地区的喧阗与热闹。直到年四川街机务段东侧兴建自由市场以前,下沟都是铁道东最热闹的商业区。

铁道东一带,许多铁路职工和家属,更愿意就近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活动——去“下沟”购物,而不是去逛新兴街的铁路商店(六商店前身)。这种生活习惯在便利之余,或许也是一种隐隐的自尊心作怪。虽说同为铁路职工,但桥洞子两侧的民风却迥然不同:铁安里居民多是“干部”家庭,行事拘谨文雅,讲求一个“规矩”;铁道东住户则属于产业工人家庭,行事酣畅奔放,讲求一个“爽快”。价值观和处事方式的差异导致铁路职工和家属与巴虎屯、山东街一带的居民更为亲近,而且铁路职工和家属穿着即便“旧”却不会“破”——补丁齐整、衣服干净,在下沟一带很容易与其他居民区分,这多少也会萌生出一些铁老大职工的优越感。

年吉铁第三小学6年1班毕业照,郭新斌先生提供

四、

铁道东铁路住宅区民风强悍,惯于恃勇斗狠在昌邑区是有名气的,但这并不代表这里是粗鄙的文化荒漠。相反,由于产业工人对知识文化重要性有着直观而清醒的认识,在铁道东地区,铁路职工及家属一直对文教事业格外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林往事从巴虎屯到华业,昌邑区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