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周末记者崔慧莹
“有些保护区边界是在一张纸质地图上用铅笔勾画出来的,不够精准。”
无人机几乎成了科研必备。但高速运转的螺旋桨及噪音,也可能给飞禽走兽造成紧张或伤害。
如何共享和集成已有的数据是难点。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区,野生东北虎妈妈带着三只虎宝宝“巡山”,虎妈弓着脊背发出浑厚的低吼,震落了树杈间的雪花,也震慑着保护地的巡护人员不要再向前。
这是年12月18日,工作人员在野外巡查时发现的动物活动痕迹。对科研人员来说,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侵入式”接近与观察已经不是必需的了。
年9月在珲春地区检测到的东北豹影像
年10月在珲春地区检测到的东北豹影像(吉林晖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图)
智能分析地上的足迹,就能进行东北虎豹、大熊猫等16种野生动物的个体识别。而大数据分析、卫星智能红外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也成为了科研人员、动保人士的“千里眼”和“最强大脑”。
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和不高的设备采购价格,使得当地人也能参与到保护之中。
◆◆◆
捕捉地上的信息
难见到动物的活体,但捕捉地上的信息,比如粪便也会让科学家兴奋。而今,足迹成为新的示踪记。
“为更好地吃竹子,熊猫进化出了第六根‘指头’,因此容易判断。”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李彬彬说。在野外调研十余年后,李彬彬也只见过一次野生大熊猫实体,大多时候看到的是脚印。相比传统的“咬节法”——分析熊猫粪便中残留竹茎的长度,足迹识别技术准确率更高;而比起要提取新鲜粪便外黏膜的“DNA识别法”,其分析成本跟取样难度都更低。
从年开始,李彬彬从四川卧龙等地采集了四十多只大熊猫在圈养、半野外条件下的爪印,成为足迹本底库,参照于此,只要找到完整的熊猫爪印,用横竖两根直角尺测量长度,垂直拍摄出照片,确定趾头、肉垫等7个信息点,就可以利用软件自动分析,从而判断出熊猫个体及性别等信息,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0%。
找到完整的熊猫爪印,用横竖两根直角尺测量长度,垂直拍摄出照片,就可以在软件中分析判断出熊猫个体及性别等信息。(李彬彬/供图)
另一个地上的行动,是给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深山老林里的巡护人员定位。“以前评估组、督察组在保护区现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进了保护区没有,自己也搞不清楚。只能记录GPS坐标,再查资料核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组负责人王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年4月10日,昆山杜克大学举办的自然保护领域智能科技及大数据研讨会上,王伟表示,根据-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结果,目前有七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范围界线或土地权属不清的问题。
“年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在公布新建和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时,明确了由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分区;但在年之前没有明确要求,有些保护区过去由于技术问题,保护区边界是在一张纸质地图上用铅笔勾画出来的,不够精准。”王伟说。
而很多当地保护人员的巡护工作也经常缺乏标准规范,巡护记录写的像小学生日记,例如“今天我在深林里看见了地上有很多果子,野鼠从地上捡果子吃”等表述,这类的巡护档案对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工作帮助甚微。
雪地里寻找熊猫脚印的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界的动物哪怕是脚印很难,强烈依赖考察人员的个人经验。(SonnyBass/摄)
这些现实问题促使王伟团队从年开始,着手开发了这款能帮助督察、评估人员明确保护区边界、标记当前位置所在的功能分区、标准化记录监管路程和线索的移动监管系统。
“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中就使用了此工具,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的工作中,这款App成了专用“利器”;另有二十多个省级部门、六十多个自然保护地、四十多个市县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也在免费使用。
年3月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绿盾”行动视频会议的讲话中,就提到了“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无人机、移动监管App等,为专项行动提供技术支持”。
高科技时代的无尽想象,正让地上的各类信息成为保护自然的信源。通过鸟类的叫声识别种群及其数量;通过拍摄图片分析鱼翅纹理,判断其是否为非法捕猎品;甚至某一个动物的名词在某地被频繁搜索,可能显示出相关的非法贸易正在当地进行……
◆◆◆
“开天眼”
另一项科技助益,来自无人机提供的上帝视角。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公关经理刘鸥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对于难以靠近的巨大的鲸,研究人员只需在大疆无人机机身上方安置几个培养皿,让无人机在鲸呼气的一瞬间飞到上空,将鲸呼出的液体收集到培养皿中,就可以完成采样,进行DNA、病*和细菌检测甚至激素水平等一系列分析。
大疆无人机在鲸呼气喷出水柱时执行采样监测工作。(大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