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赫部城位于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与朝鲜庆源郡隔图们江相望。
古城村入口
在温特赫部城内有一个传说:从前温特赫部城内北部,即斐优城城墙南瓮城外部有个天然大池塘,方圆九十九丈,水深不见底,清澈晶莹,四周垂柳成荫,池内长满了荷花,犹如龙潭仙境一般。据传在远古时代,因珲春东濒大海,东海龙王派他的八龙子下界,居住这个大池塘里,现原形是只大王八精,下设四员大将,还带有数不胜数的龟子龟孙,负责统领和治理东海窝集一带,镇守着通肯山、马鞍山、哈达门和萨其城等地。它们千百年来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确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同当地的古老肃慎人(满族的祖先)共同过着幸福的生活。时间久了,当地人们都称这个池塘为龙原池,又叫王八坑,把大王八精叫恩都哩(满语神之意)。据说在南北朝时温特赫部城东南建的大庙就与恩都哩有关。后来把个城起名叫温特赫,也是祭祀之城的意思。
温特部城文物保护标碑
唐朝渤海国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看上了这块龙兴宝地,决定将渤海国都城由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迁到这里,遂下令距温特赫部城东北八里之地新建一座都城。经过三年大兴土木,仿照唐都长安形制,建起了周长近米的王城和宫城,命名东京龙原府。其名由来为渤海国庆州属下的龙原县设在温特赫部城,龙原县以城内龙原池得名,故东京龙原府又以距其较近的龙原县而得名。公元年,渤海国正式迁都东京龙原府,渤海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治家文王大钦茂在此执*十载,直至去世。公元年,成王大华玙还都上京龙泉府。大钦茂执*期间,全面仿效唐制,偃武修文,革故维新,加强和密切同中原内地的联系,扩大同日本的交流,在*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为后来的“海东盛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辽道宗耶律洪基大安十二年(),徒单部、乌古论部、蒲察部女真共三十五部起兵反抗完颜部。完颜部首领完颜盈歌(金穆宗、金景祖完颜乌古乃之子)接到统门水(今图们江)温迪痕部(时居温特赫部城)首领阿里保报告后,命其侄完颜阿骨打(金太祖,金代开国皇帝,女真族领袖)前往珲春平息了女真三十五部叛乱,并在温特赫部城举行结盟仪式,徒单、乌古论、蒲察三十五部与完颜十二部形成四十七部大联盟,实现了女真大一统,为后来大金国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女真族从此成为一个整体力量出现在东北大地上,登上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舞台。
清嘉庆十三年(),道士张永振经募化筹款在温特赫部城内龙原池的南岸重修了东华宫。自此以后,天天有人来此烧香拜佛,络绎不绝,还有的在水池内洗澡洗衣,乱扔杂物,龙原池失去了往日的清洁和宁静,八龙子和它子孙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下凡的神仙八龙子不愿在这里继续住下去,决定搬到江北村(年中朝两国勘界时划归朝鲜)老温家的泡子里。就在八龙子准备搬家的当天晚上,温特赫部城内赫舍里氏(汉姓为何)穆昆达(族长,满语氏族的首领)托梦,说神仙要借大牲畜搬家,老爷子就答应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到马圈一看,真是又巧又奇怪,四匹大白马竟然全身汗如雨下,湿透了。到龙原池看时,王八精正率黑压压的一片小王八经泡子西北面的大豆地向江北村搬家,大王八精横跨八条垅沟,三千多小王八把地压成了一趟道。王八精搬家时,天空连续下了三天绵绵细雨,当时有很多人均目睹了这一切。此后,龙原池内的水年年见少,解放初被风沙覆盖,完全干涸。如今城内村民称这个干涸的池塘为王八坑。而当年影响王八精生活的东华宫早已于文革时被拆除,昔日繁华景象不复。
古时高句丽的龙原县和渤海国东京龙原府皆因温特赫部城内的龙原池而得名,解放后珲春市区内最早最长的东西方向大街即称为龙原街,并由此衍生出龙原公园、龙原桥、龙原社区、龙盛社区、老龙口水库等一系列地名。
龙原公园
老龙口水库
(故事来源:《珲春传说故事》搜集整理:何立民、李水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