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抗联鼎盛时有3万人,为何建国后只出了7名
TUhjnbcbe - 2023/10/6 18:44:00

大家都知道,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大举侵略东北,在国府“不抵抗*策”的恶果下,日*三个月时间内就夺取了辽吉黑三省大好河山。年2月,日*又发动了热河战役,三个礼拜攻占热河全境。至此,东北四省沦陷。

日*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不少有血性的东北人奋起反抗。沦陷初期,从长白山到兴安岭,从辽河西岸到松花江畔,涌现出了以旧东北*和绿林武装为基础的东北义勇*。据统计,东三省个县中,有抗日义勇*活动的就达93个。到年夏秋之际,东北义勇*总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年全年攻打辽、吉两省大城市30次,夺取县城40余座。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加上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到年春,东北义勇*遭到严重挫折:30万人的队伍,在日寇的重兵进攻下,伤亡13万人,被打散7万余人,退入苏联和热河共6万余人,仅有4万余人分散在东北各地坚持抗日斗争。

东北义勇*失败后,我*接过了东北抗战的大旗,以杨靖宇领导的磐石工农义勇*为基础,组建抗联第一*。以延吉、和龙、珲春和汪清等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抗联第二*。以巴彦、海伦、珠河、汤原、密山、宁安等许多山林队为基础,组建了抗联第三*。

年—年,抗联处在大发展阶段,共编成11个*,人数达3万人。后又将十一个*合编为第一、二、三路*,分别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为总指挥。

但人们惊奇地发现,建国后,出自抗联系统的将*非常少。五五授衔时,全*共有名干部被授予少将以上*衔。加上56、58年两次补授及年至年由大校晋升少将人员。到年取消*衔制时,全*共有名干部获得将官以上*衔人员。其中当过抗联的干部只有7人,均获得少将*衔。

这7名干部分别是:原抗联第六*第三师师长王明贵、原抗联第七**委王效明、原抗联第五*第一师师长李荆璞、原抗联第七*第一师*治部主任彭施鲁、原抗联第四**治部宣传科科长王静敏、原抗联第二*战士孙叁、原抗联第五*第三师第三团副团长朱光。

为何数万人的抗联队伍只出了7名少将呢?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抗联牺牲率太高。年以后,关东*加紧对抗联武装和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了摆脱困难局面。抗联于年6月—12月进行了三次西征,希望能打通与关内八路*的联系,一起抗日。可惜的是,三路抗联只有第三路*八百人抵达松嫩平原,开辟新区,其他两路*在敌人重重拦截下未能抵达热河。

西征后,关东*在年对抗联发动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讨伐作战,抗联损失颇重。到年,抗联第一路*三个方面*,除第二方面*总指挥金成柱率第六师88名干部战士成功抵达苏联外,其余全部损失,杨靖宇、曹亚范等人牺牲。第二路*和第三路剩下的人马多一些,第二路*有多人、第三路*有多人抵达苏联。

抵达苏联后,苏*远东*区其编为第88独立步兵旅,对外代号部队,下辖4个步兵营,1个无线电连,1个迫击炮连,1个教导连。此后,抗联战士们在南北野营进行集训,并分批潜回国内搜集情报。在四年的小分队回国作战中,抗联又受到了巨大损失,共牺牲干部战士多人。

据王明贵回忆:年,他带70人的小分队回国,结果遭到日伪*重重围剿,经过艰苦转战,这支小分队仅有13人幸存。

到年8月,苏*实施八月风暴计划进攻东北时,远东八十八教导旅原东北抗联的干部战士只剩下人,其中中国籍人,朝鲜籍78人。对比全盛时期3万多人,减员率高达99%以上。

战后,78名朝鲜籍干部战士跟随金成柱回国,名中国籍抗联战士跟随周保中为苏*担任向导,接管东北大中城市。当时东北极度混乱,土匪和反动武装蜂起,许多抗联战士也相继牺牲,比如李兆麟、张凤岐等。

第二个原因就是建国后许多人转业到行*系统工作。比如抗联第二路*总指挥、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周保中,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副司令员兼东满*区司令员。解放后随四兵团进入昆明,担任云南省副省长。后由于抗战时期积累的伤病发作,周保中身体非常虚弱,因此到年就调离云南,到北京治病休养。在北京生活的10年时间里,只有年参加杨靖宇烈士陵园建成仪式时离京。如果周保中能授衔,根据资历和职级,应当为上将。

原抗联第六*第二师*治部主任陈雷,从苏联回国后就一直从事地方工作,先后任绥化中心县委书记、龙南专署专员,西满第三地委专职副书记、黑龙江省委秘书长等职,建国后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省长。

原抗联第三路**委冯仲云,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建国后任水利部副部长。

第三个原因就是抗联自身因素了。抗战胜利后,抗联老兵跟随苏*接管东北,为我*组建武装,积极扩大我*影响力。但部分人在扩充队伍时考虑数量因素多一些,对质量问题考虑得不多。因此第二次四平保卫战失利后,共*国*在东北转入全面进攻,这批武装几乎全部反水。

据黎原同志回忆:由于教导旅的成员大都接受的是苏*的建*模式,长期在苏*工作、生活,同八路*的作风有一定的差别。他们还不太善于开展群众工作,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部队建设和巩固根据地方面来,而是过于看重部队数量的扩大,相对忽视思想*治工作和*对部队的领导,存在一定的脱离群众的倾向。因此,尽管部队数量发展很快,但战斗力不够强。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联鼎盛时有3万人,为何建国后只出了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