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跟暂住证埋在一起的知青想把户口迁回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4/

“儿子,妈妈坚持不下去了。”

金萍流着泪给儿子打电话,手里还握着丈夫杨荣清的照片,“你爸下葬的时候,是骨灰和上海暂住证一起埋的,他有怨气。”

“妈,你要冷静……”

“你爸一生都很苦,我一想到他就难受。现在他走了,我也想从楼上跳下去陪他……”

“妈!你别冲动。我马上要在上海买房了,大伯不是说我们抢房子么,不是瞧不起我们么,让他看看!”

上海知青杨荣清与东北姑娘金萍结婚三十年,夫妻恩爱有加,旁人十分羡慕,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尝遍人间冷暖,在即将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杨荣清却突然去世,令金萍痛不欲生。

知道内情的人听说了他家的事情,无不摇头叹息:“这家子人不容易,亲戚反目,父母偏心,男人刚五十就走了,太苦了。”

年3月,初中毕业的杨荣清,跟其他多名上海知青一起,插队到吉林珲春县。

杨荣清为人老实,不擅长搞人际关系,这让他吃了不少暗亏,心思比较活络的知青,脚刚踏上黑土地,就开始积极建立人脉网,纷纷通过招工和上大学的方式离开了生产队,唯独杨荣清在农村一干就是八年。

年,机会终于落到了老实人杨荣清头上,县城的工厂招工,他进去当了一个钳工。

钳工是个讲究天赋的职业,有些人究其一生都干不好,也就是老师傅说的“手不利索,不是那块料”,杨荣清没有上好的天赋,但是靠着刻苦和踏实,竟然也闯出了一片天地。

当时厂里急着赶一批异形零件,生产到一半时车床出问题了。这是一台进口的车床,没有说明书,精度降低之后很难调整,厂里只有老师傅能修,好巧不巧,老师傅却出差了。

“我来试试。”刚进厂一年的杨荣清主动请缨。

领导没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这个他们眼中的“闷葫芦”工人尝试修理。

杨荣清把车床拆开,再一样一样装回去,旁边的工友惊呼:“老师傅就是这样调的!”

车床装好了,大家一测,果然精度分毫不差,从此之后,领导和工友们对杨荣清另眼相看,当年底他还被评为了先进工作者。

出差的老师傅回来后,听说了杨荣清的事,十分惊异,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厂里,除了自己之外,还藏着一个肯下功夫钻研技术的有心人。

后来,老师傅总喜欢跟杨荣清聊天,两个人切磋技术,交流心得,关系处得很不错。

老师傅有个女徒弟叫金萍,她是珲春知青,在厂里跟着老师傅学开车床,她性格直爽,快人快语,喜欢说笑,很多人都喜欢她。

老师傅对金萍来说,就像亲爷爷一样,只要是师傅说的话,她总会听。老师傅爱才,知道杨荣清这孩子踏实,就动了撮合他跟金萍的心思。

“金萍,你年龄也不小了,有对象了吗?”师傅问。

“哪有啊,我天天在厂里上班,没时间处对象!”金萍笑着说。

“我看小杨就不错,你跟他试试?”

“你肯定觉得他不错,谁不知道你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金萍撇撇嘴。

就这样,在师傅的介绍下,杨荣清和金萍谈起了恋爱。杨荣清性格内敛,平时话不多,但凡事心里有数,他在恋爱中表现自己的方式不是甜言蜜语,而是靠行动来打动人;金萍与杨荣清截然相反,她心里藏不住事,想说的话不会存到第二天,总是大大咧咧的。

一个内向收敛,一个外向豪放,正如阴阳鱼,拼成了一个完美的圆,两个性格相反但又互补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杨荣清有上海男人的特点——细心,还特别体贴人,虽然赚钱不多,但事事想着金萍。凡事怕对比,70年代的东北男人一般是不干家务活的,老话说就是“甩手掌柜”。但杨荣清在家从不偷懒,什么家务活都干,买菜做饭,从来不让金萍上手。

有人说女人要想征服一个男人,必须先征服他的胃,其实不光男人,女人也喜欢厨艺好的伴侣。

杨荣清的拿手菜是腐乳烧肉,当时本来吃肉的机会就不多,不会做的人凑活一吃,总感觉不过瘾。杨荣清做的腐乳烧肉,香味浓郁,香甜咸鲜,每次金萍吃这道菜,总会夸奖丈夫:“没白嫁给你!”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也就只能保证不挨饿不受冻而已,但金萍感到特别幸福,她跟朋友说:“我丈夫既没有权,也没有钱,但是他爱我,真心对我好,时时处处的让着我,我很满足!”

年,儿子出生后,这个小家庭变得更加和睦,所谓时来运转,儿子仿佛福星,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顺利。80年代末,上海市出台了一个好*策,允许上海知青的子女把户口迁到上海。

杨荣清对金萍说:“咱们把儿子的户口迁到上海去,把儿子安顿到我妈家里,让他在那里上学,以后就在上海工作。等咱们俩退休了回到上海,既可以孝顺我妈,也可以到儿子那里安度晚年。”

“你都打算好了,那就按你说的办!”金萍对丈夫的计划很认同。

两个人都没有想到,把儿子迁回上海的事,竟然引出了一场家庭灾难。

杨荣清的大哥大嫂已经下岗,后来重新在社会上找了零工,勉强能糊口,杨荣清的父亲早逝,母亲与大哥一起生活,他们一起住在一套60多平的两居室里。

房子是母亲以前单位分的,户主也是母亲,杨荣清想把儿子的户口落到母亲那里,但是立刻遭到了大哥的反对。

大哥倒也没有藏着掖着,在信里说:“不能把你儿子落户到我家里,这房子是我的。”

杨荣清恳求道:“大哥,我只是想让儿子回上海读书,有个上海户口,没其他想法。另外,房子是在妈妈名下,只要你同意,妈妈不会反对。”

大哥回信:“不行,你再想其他办法。”

杨荣清继续写信:“现在上海有*策,知青子女户口可以回到上海的,如果再晚一步,*策取消,孩子恐怕就没机会了。”

大哥回:“既然有*策,你可以去找上海*府,为什么找我?”

兄弟二人的关系瞬间坠入冰点,杨荣清跟妻子商量,还是回上海一趟,说到底也是亲人,面谈有可能因为顾忌脸皮,最后就成了。

然而,杨荣清没想到,大哥在接到他的信后,开始着手实施“夺房”计划。

首先,他把母亲的户口迁到妹妹那里。母亲寡居多年,一直都跟着大儿子一家生活,对大儿子言听计从,对这个安排没有异议。然后,他又将母亲房产证的名字改为自己,这样一来,房子和户口都成了杨荣清大哥一人所有。

年,杨荣清夫妻俩到上海,打算与母亲和大哥商量迁户口的事情。一见面,大哥就勃然大怒:“你们到上海来,为什么事先不告诉我们!”

杨荣清说:“大哥,你听我说,我们不是来抢房子的。虽然老房子是爸爸妈妈的财产,从法律上来讲,应该有我一份,也有小妹一份,但我不会和你抢的,只希望能够把我儿子的户口迁来。”

见大哥沉默不语,杨荣清继续说:“你我都知道,孩子到上海来发展,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途,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机会总是多一些。”

大哥仍然拒绝,斩钉截铁地说:“不管你们的目的是什么,万一户口迁过来,有‘后遗症’怎么办?”

一直没发话的金萍插嘴说:“如果你不放心,咱们去公证处做一个公证。”

大哥还是犹豫不决,杨荣清望着母亲,小声说:“妈,我只是想让你孙子把户口迁回来,他说到底也算一个上海人啊!”

母亲面有难色,站起来说:“你们兄弟俩决定,我去做饭。”

母亲的表态让杨荣清心灰意冷,本性和善的他竟也撂下一句狠话:“既然这样,我们就不回珲春了,什么时候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再回去!”

杨荣清的大哥本就是一个色厉内荏的人,经不住弟弟的愤怒表态,同意了公正的办法。

他们到公证处,很快就拿到了一个证明:杨荣清儿子户口迁到大哥家,保证以后不会牵涉到房产问题,大哥不负责杨荣清儿子的一切生活问题。

出了公证处大门,兄弟俩好像互相不认识一样,一个往东一个往西,没人说一句软话,也没有道别,他们的关系终于不可挽回了。

杨荣清一路沉默,回到出租房后“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把公证书撕成碎片,抱着金萍说:“人情怎么能这么冷啊!我也是妈妈的孩子啊,她一句话都不帮我。想当年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们所有人,我才主动去插队落户的,我在外面吃苦受累,不仅没有得到妈和大哥的同情,反而把我拒之门外,像防贼一样防着我,难道母子之情,兄弟之情真的没有了吗?”

金萍知道这些话在丈夫心里憋了很多年,如果不吐漏出来,日后难免成为心病,她只是抱着丈夫,让他继续发泄。

“是,这几年我在东北,对母亲的关心不如大哥多,但这是我的错吗?我也想留在上海尽孝心啊!哪有机会啊!”

“父母心疼子女,财产应该人人一份,为什么唯独对我这样不公平?再说了,我也不是要争房子呀,只是不想让她孙子不像她儿子一样在东北当个工人啊!”

金萍流着泪说:“咱们还是回珲春吧,珲春这两年也发展得很快,咱们旧房子改造,应该能换一套新楼房。说到底,珲春还是比上海好生活。”

杨荣清想了想,亲情闹到如此的地步,事实上已经分家,双方再没有瓜葛,留在上海也没用,就回珲春去了。

90年代的高考,查户籍并不严格,不要求学籍户籍统一,学生户籍放在哪里,就可以在哪里高考。杨荣清的儿子借着上海户口的优势,最终考上了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

年,杨荣清因为脑梗,提前办理了退休,金萍也办了内退。考虑到身体不好,杨荣清萌生了回上海养老的想法。

“毕竟是南方,冬天不像东北这么冷,你要想回去,咱们就去。也能离儿子近一些。”金萍赞同了丈夫的设想。

年,夫妻俩到了上海,在浦东租了一间小房子,每月房租元,杨荣清因为身体原因,在家养老,没事到小区里跟人下棋聊天,他虽然在东北生活了几十年,但乡音一直都在,其他人都以为他是老上海。

金萍闲不住,在附近一家东北饭店找了一个包饺子的活儿,虽然很辛苦,但看着丈夫和儿子过得舒心,她觉得很值,尤其是儿子,在食品行业混得不错,还跳槽去了南京一家著名大型鲜肉企业,两口子都很自豪。

杨荣清和金萍都办了上海市的暂住证。杨荣清拿到暂住证,喜形于色,觉得自己又是上海人了,相较于珲春,他更喜欢上海,毕竟是自己出生的地方,到老了能够回来也是一种幸福,这就是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节。

过了一段时间,杨荣清想起了大哥和母亲,毕竟距离上次不欢而散已经十年,世事变幻,斗转星移,血浓于水的亲情总是扯不散的。他主动去找大哥,没想到大哥劈头盖脸就说:“快回东北,别在这里住,整天来麻烦我!”

杨荣清不知所措,看来大哥认为自己是来找帮忙的,所以先一步用恶话堵住自己的嘴。唉!亲兄弟终究成了冤家对头。

不过,好在他和金萍都有退休金,加上儿子发展得不错,对于这些不顺心的事也就看开了,只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可谁都没想到,杨荣清的福气如此之薄,指头尖刚碰到好日子的边,人生就到头了。

年年末的一天,金萍下班后往家走,但没在路上碰见接她的丈夫,金萍也没有多想,毕竟天冷了,丈夫腿脚不利索,可能在哪个路边休息。

她包了一天饺子,腰酸背痛,回家就躺下了,睡了一会,突然感觉不对劲,猛地惊醒,发现杨荣清还没有回家。

金萍有点着急了,赶紧出去找,在他们平时不常走的一条小巷子里,发现了倒在路边的杨荣清。

金萍一下慌了神,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扯着嗓子喊。“老杨,你怎么了?救命啊……”

听到呼救的路人报了,不一会医院,确诊是脑出血。

金萍自责不堪,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丈夫,因为丈夫一直在昏迷,她只能按照常理推测出事的原因:当天丈夫可能感觉不太舒服,一看表又到了接她的时间,考虑到要是走大路,肯定就没法及时接着人了,只能抄近路走。他腿上使劲,心里着急,一下子就脑出血了。因为是僻静的小巷,很少有路人经过,因此始终没被发现,错过了抢救的机会……

医院的杨荣清一直在昏迷中,坚持了三天,人去世了,直到最后,金萍都没有跟丈夫说上一句话。

金萍的生活瞬间被毁,她在出租屋里哭了一个星期,原本跟丈夫到上海,是想安度晚年,看着儿子成家立业,没想到最爱的人却没了。夫妻一场,相濡以沫28年,这种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割舍的,比生命还重。

金萍又哭又骂,质问上天:为什么老杨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却一生吃亏受苦,没享到什么福就撒手人寰?为什么她一个弱女子,从没做过亏心事,只想相夫教子,却被夺走了最重要的人?

把自己关在屋里一个月,最终还是在儿子的开导下,金萍重新振作了起来,她在上海近郊给杨荣清买了一块墓地,为了了却丈夫的心愿,把杨荣清的骨灰和上海暂住证埋在了一起。

“老杨,你永远都是上海人,这是你出生的地方,也是你离开的地方……”

料理了杨荣清的后事,金萍辞别儿子,自己一个人回到了珲春的老房子生活。

她无时不刻都在想念丈夫,仿佛他从来没有离开一样。早上睡醒,金萍有时候还会惯例喊一声:“老杨!”等反应过来,早已泪流满面。

吃饭的时候,有时候还会下意识地摆两双筷子,等到坐上桌,形只影单,又是一阵几乎窒息的痛苦袭来。

有时候实在难受,金萍还会自言自语:我对不起你,老杨。不能守在你身边,让你一个人孤孤零零地躺在异乡,清明节只能在珲春的路边烧点纸。咱们现在离了好几千里,想给你扫墓都不行,唉,活着有什么意思!

天长日久,金萍的求生意志瓦解了,她想一死了之,可唯独不放心儿子,只能在妈妈坚持不下去了……

儿子听出了母亲的轻生之意,哭着劝:“妈,你要坚强一点,不要太悲伤,爸爸在天之灵也不想看到你伤心,你一定要高兴!上海亲戚不是瞧不起咱们吗?我一定好好工作,在上海买一套大房子,接你来上海,咱们离爸爸近一些!”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既然丈夫没了,儿子就成了她人生的唯一寄托,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等到儿子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将孙辈抚养成人后再去跟丈夫团聚。

重燃生活希望的金萍,经常会站在老房子的窗前,目光一路向南,仿佛穿过了千山万水,看到了丈夫安睡的模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