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森林之王的守护者 [复制链接]

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图据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与监测中心

红星新闻记者|李文滔

责编|唐欢编辑|于曼歌

在1.4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在野外,不惧危险,翻山越岭,识别虎豹足迹,维护红外相机,监测栖息地质量……

从前,他们有的是林场职工,有的是捕猎能手。现在,他们放下油锯,保护森林;从下套改清套,做起了野生动物的家园守护人。

自年虎豹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他们在园区里巡护总里程超过23万千米,反盗猎巡护超过5万次,猎套遇见率下降了98%……

在他们的守护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东北虎、东北豹数量由试点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50只和60只。雌性虎、豹分布范围大幅向试点区腹地扩展,东北虎豹三大主要猎物野猪、梅花鹿和狍都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绝迹多年的獐、斑羚也重现身影。

01

从伐木到护林:他曾与野猪面对面

7月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气候湿润,较南方凉爽不少。8日上午9时许,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管理分局杨泡保护站内,6名巡护员整装待发。今天他们将进行一次例行巡护,路程全长13公里,任务包括维护红外相机、清理猎套,以及搜集野生动物的痕迹。

杨泡林场位于珲春市东南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紧邻中俄边境线,属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

“保护站出了大门就是山,离山林最近米,最远30公里。”此次带队巡护的是副站长安建武,今年37岁,一身腱子肉黑到发亮,孔武有力。

九年前,他还是长白山森工集团的一名林业工人,每日与油锯、量尺打交道,起早贪黑,伐木取材。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年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伐木工人转岗成为护林员。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图据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与监测中心

“刚开始时,知道要保护动物,但怎么去保护,却是很茫然的。”靠着自己一点一点摸索,跟着站里的老师傅们学习,安建武学会了使用GPS、发现猎套、识别山上的植被、摸清野生动物的习性……短短几年时间,他从“小白”变成了能手,还曾获得珲春局第二届巡护员技能比赛冠军。

森林是神秘的,也是危险的。有一年秋天,安建武和队友巡山时,由于膝盖有伤,他走在队伍最后面。刚翻过一道坎,面前就出现一头黑黢黢的野猪,“近到连它的瞳孔和獠牙都能看清,目测有三百斤”。

安建武急忙抽出随身携带的喷火筒,绕到树后,他大声呼喊同伴,此时队友已爬上山脊听不见呼喊。就这样,他和野猪面面相觑对峙了半分钟。这时,另一头野猪从旁边窜出,两只野猪结伴逃走,才让他安下心来。

“东北有句俗语,叫作‘一猪二熊三虎’。”安建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野外,孤猪的威胁性最强,因为其皮糙肉厚又带有犬牙,感到威胁后会主动发起攻击,而结伴的野猪群一般不会对人类发起攻击。狗熊和豹子遇到的几率较小,且一般也不会选择主动攻击。

虽然每周都能从监测系统里看到东北虎、东北豹的身影,但安建武和其他巡护员们都不希望在野外遇见这些猛兽,“看见老虎足迹,要警惕起来。听到它的吼声,就赶紧离开。我们是在保护它的家园,可它也在保护自己的家园”。

“经过连续几年的‘清山清套’,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很多。山里猎套越来越少,即使偶尔有,也都是历史比较久的,几乎没有新的猎套。”近几年来,安建武们每个月上山巡护次数不低于15次,每次时间不低于4个小时,每次巡护里程至少10公里。

↑位于珲春市境内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供图

监测数据显示,仅在年至年试点期间,森林蓄积量增长5.2%,有蹄类种群明显恢复,黄喉貂、獐等珍稀物种均呈增长态势。

“现在环境好了,山上大型动物多了。”就在驱车前往林场的路上,两只梅花鹿从车窗外的草地飞速跳过,闪进前方的密林。等记者下车查看时,再也寻不见梅花鹿的踪迹,只留意到路边一排排的黑色颗粒物,那是梅花鹿和狍子留下的粪便。

02

从下套到清套,老猎人的“救赎”

除了常规巡护力量,年,珲春市还涌现出一支民间爱虎小分队,现年70岁的老猎人于贵臣曾是其中一员。

于贵臣出生于吉林蛟河市前进乡,16岁开始跟着村里的老辈学习打猎。“那时候生活困难,一年吃不上几回肉。”每到冬季,他跟着其他猎手一起,带上干粮、猎枪、猎狗上山打猎。

野猪、狍子、鹿、兔子,都是猎人们的“战利品”。每次狩猎归来,就跟过年一样,扒皮退毛,挑水刷锅,灶坑里架上木柈子,火光熊熊。没一会儿,烟气腾腾,那香气就从锅缝儿渗出来,沿着窗缝门缝就飘开了,满屯子都裹在肉香里……

年,有了两子一女的于贵臣举家搬迁到了珲春市。做生意失败后,一家人在英山镇荒山村的果树场落了脚。年,国家正式出台《枪支管理法》,拥有持枪证的于贵臣将枪支上交。

那些年,于贵臣成了远近闻名的猎人,可这却惹得家里人不开心。一是上山危险且违法,二是杀生太多,“造孽”。到年前后,他彻底舍弃了这门手艺。

年冬天,和于贵臣有生意往来的张春林找到了他。原来,张春林打算成立一支民间“爱虎小分队”,请高人出山相助。那晚,于贵臣辗转反侧,他拨通了张春林的“老张,你下午说的那事儿……你们啥时候进山?”

就这样,于贵臣成了一名志愿者。此后,每年冬天11月到次年二月,他便和珲春市林业局的巡护队员一起巡山。凭借多年的狩猎经验,他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猎套,这让年轻的巡护员们很是佩服。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野生东北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供图

“记得年冬天,我们巡完了一片山,他说这山沟里还有套子。刚开始我还不信,后面去转了一圈,还真拎出十来个套子。”珲春市林业局野保科工作人员刘国庆回忆。

“凭的是猎人的直觉。”于贵臣告诉记者,作为猎人,他会观察动物会在什么地方吃草,哪个地方草多,跑的时候会去哪个方向,“动物跟人一样,喜欢走平坦的地方。像老虎、豹啊,它会走山脊,其他的牲口也是这么走。猎人往往就在路边的树旁下套。”

虽然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但于贵臣却是走得最快的,方向感最好的,“一天走个七八十里地,不成问题。”由于其偷猎的“黑历史”,他还被戏称为队伍里的“反面教材”,可他觉得这个教材做得值。

在东北的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于贵臣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年,在老家张广才岭还能见着下山的老虎,到后来伐木太厉害,老虎辗转到黑龙江,又折到俄罗斯,现在都回来了。”每次上山,他都能看见野猪、野鸡、黄喉貂、梅花鹿在林野里撒欢。

03

社区共管新模式,有村民年均增收1.44万元

“下一个套子的成本才一块钱,而收益可能是一只鹿、一只猪……”刘国庆认为,光是清套、管护是不够的,还要从根本上转变当地山民的思想,“让村民们认识到偷猎违法,而且大家都在保护动物。”

平时除巡护外,刘国庆还和队友一起进学校下村庄,举办公益课堂,分发传单,科普保护知识。例如如何避免人兽冲突,如果真的遇见老虎怎么办?

作为科普宣传加保护的一部分,年4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市分局第一支社区共管巡护队在春化镇中土门子村成立,由当地6名村民自愿报名组成。主要负责村周边虎豹公园区域内公顷“山头”的巡护工作。

队伍中最大的年龄59岁,最小的36岁,他们经过专业巡护培训,掌握了GPS的相关使用方法后正式“上岗”。目前,他们可以完整填写相关记录表,对野生动物行为及留下的痕迹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

成立一年多以来,他们每天巡山5公里,现已巡护近次,清理猎套59个。按照虎豹公园区内公益岗位设置要求,他们还会得到相应的收入,按照每月6次巡护,每次巡护元计算,人均增收约1.44万元/年。

社区巡护队的成立,不但影响着参加工作的社区巡护队员,更影响着周边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正如队长于东喜所说,“过去山里最常见的是人的脚印,现在可不是了,动物的痕迹随处可见,研究它们的痕迹和行为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图据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与监测中心

据介绍,虎豹公园成立后,积极推动社区共建项目,与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等组织开展合作,使更多的村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